当前位置:>jrs低调看直播>专题>正文

党报刊文评护士紧握患者手:技术加上感情,手术台就会有温度

2017-01-13 11:22:19 来源:未知 责任编辑:admin 点击:

分享到:

医生做手术,既是一个技术活,更是一个感情活。如果仅仅投入技术,手术台永远是冰冷的;如果同时注入感情,手术台就会有故事、有温度
 
最近,一张手术台上的握手照片走红网络。故事发生在某大医院的手术室,一位局麻女患者躺在台上,听着手术器械发出的碰撞声,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,双拳紧握。这时候,一只手伸过来,轻轻打开女患者攥紧的拳头,握住了她的手。而她也像抓住了救命稻草,本能地紧紧相握。女患者忍不住问:“这是谁的手?”医生答:“这是护士的手。”术后,患者专门向那位护士致谢,两只手再次紧紧相握。
 
每一台手术的背后,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。当患者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,把身体交给一群陌生的人,面对吉凶未卜的结局,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。有位网友吐槽,当年他做膝关节韧带重建手术,半身麻醉之后,医生像刷酱油一样给他刷上碘伏,然后把他的腿吊起来,那感觉真像是要被宰了一样。当时麻药还没打够,切的每一刀都疼,进行到一半时他扛不住了,说:“怎么这么疼?”医生一脸疑惑地回过头来:“啥?还知道疼?加药!”然后继续开刀。这个带着黑色幽默的故事,反映了患者在手术台上的糟糕感受。
 
人吃五谷,难免生病,每个人都有可能躺在手术台上。即便是医生,也有可能会成为患者。如果不是亲身体验,医生很难懂得患者的苦。因为,“躺在床上”和“站在床边”的感受,是截然不同的。一位医生讲述自己剖宫产的经历时说,当她麻醉后,在手术台上被捆住手脚,感到非常恐惧和无助,真有一种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的感觉。此后,每当有患者躺在手术台上,她都习惯性地抚摸一下患者头部,安慰几句,在心电监护仪上,可以看到患者的心率马上就下来了。对于患者来说,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,都是一种神奇的力量。手暖了,心就暖了。那一握手的温柔,足以让人记一辈子。
 
医学是人学。医学离开了人,就像水手离开了大海。遗憾的是,医学技术突飞猛进,人文关怀却日渐萎缩。医生离细胞越来越近,离患者越来越远。医生只关注“人的病”,而不关注“病的人”,导致医患关系日渐疏远。例如,听诊器是医生的重要标志之一,如今却被弃之如敝屣。有人认为,听诊器是“煤油灯”,CT、核磁是“日光灯”。有了现代技术,谁还戴听诊器?于是,很多医生放弃了叩、触、视、听的基本功,见到患者既不说话,也不触摸,直接就开检查单。患者穿梭在冰冷的机器丛林中,再也感受不到医生指尖的温度。殊不知,技术与人文是医生的“两条腿”。如果一条腿长、一条腿短,既不可能走得快,也不可能走得远。一个不关心患者感受的医生,也许会成为一名熟练的“手术匠”,但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医学大家。
 
小小手术台,连着生与死。一名好医生,应该尽量减少患者的不舒适感,让每一台手术都充满温情。例如,用微创手术代替传统的直视手术,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;麻醉前让患者看到手术医生的脸,可以减少患者的不安;握握手或者拍拍肩,可以减少患者的恐惧。如果医生只关注“切得是否干净”,而不在乎患者的体验感,即便手术成功了,也是有缺陷的。因为患者的感受,也是评价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。所以,医生应时时体恤患者之苦,用心做好每一台手术,这样才对得起患者的托付。
 
医生做手术,既是一个技术活,更是一个感情活。如果仅仅投入技术,手术台永远是冰冷的;如果同时注入感情,手术台上就会有故事、有温度。愿手术台成为一个温暖的地方!
版权及免责声明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“洞察商机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洞察商机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洞察商机”。违反上述声明 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洞察商机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网站许可证号: 冀ICP备16022598号-1    |    Copyright 洞察商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